2021.12.25 - 2022.02.19
框框人-生活收納術 郭書瑜創作個展

很多時候我們談要擺脫框架,通常擺脫其實是另設了一個新的框架;可以說我們從出生後便在框架中成長,甚至因為要符合框架中的遊戲規則而奮鬥著,也才有了成功及失敗的定義。生活中總有無形的力量在操控著我們,為了完成這些像是人生遊戲的各種關卡,我們也總會列出待辦項目,並在前方劃個框,在框內打勾便代表完成。「框」是我們永遠逃脫不了的課題,我們都是「框框人」,透過郭書瑜的畫作強烈感受了生活中種種的框架和滿足框架設定一切所帶來的喜悅。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霸權揭示了我們一出生便面臨不斷社會化和同質化的過程,也界定了所謂的文明與不文明;郭書瑜2021年系列作品中少不了方格子,它可以是盒子,也可以是保護箱,更可以說是整個社會化體系下量度一個人成功失敗的砝碼。但人本性並不是如此,他雖是群體動物卻也都有各自的思想,但框架設定,人的個性總會找個出口,也形成為適應社會將個性拆解成「自我」和「非我」。

費希特(J.G.Frichte)說:「當你想自己是自由的,你就不得不想你的自由是服從於某種律則;當你想到這種律則時,你就不得不想自己是自由的。」他認為我在「自我」中會安排一個可分離的「非我」,所有的判斷還是得經過「自我」,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隨著環境調整什麼時候該自由展現「自我」,以及什麼時候該符合社會期待呈現「非我」;整體就是「唯我論」,當然更多時候這個「我」在前直觀來講會是其他超越自我的我,例如宗教。

郭書瑜透過作品中的框及像是黏土和麵糰人的模樣,精確地傳達了這樣的概念,從行事曆中的打勾方塊擴大到社會框架和期待,就像是她面對女性適婚年齡而未婚所襲來的種種壓力,「自我」是抗拒,但「非我」則調整自己予人有找對象的想像。而她的「框框人」有時受擠壓,有時是膨脹,就像是為了符合社會需要不斷地承受壓力和擴張自我,而在此歷程中又不時反觀自我,甚至產生對自我的質疑,人生就在此框架中不斷自我和非我間來回辯證。

獲獎無數的郭書瑜透過「框框人」把她對生活的觀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它的「框框人」令人想到劉煒那模糊而失焦的臉孔,兩者畫風完全不同,但同樣帶給人那種身處世界中自我間遊離的意境,本該很熟悉的自我,往往卻最陌生。藝術家透過創作給了自己情緒抒發之路,同樣地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讓我們也有所宣洩。郭書瑜的「框框人」把我們帶向自由的路上,也讓我們有機會更認識了自己。

 

地平線藝術 Story Line ART
台灣710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12號15樓之3
886-6-7035-733
週三至週六11:00-18:00 / 週日公休 / 週一及週二採預約制
Email:storyline7035733@gmail.com